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璟
在金融领域的创新浪潮中,稳定币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金融机构悄然入场,抢占市场先机,一场关于虚拟资产和专业人才的激烈角逐已然拉开帷幕。
受访机构表示,稳定币作为新兴的跨境支付媒介,具备显著优势。香港不断完善的监管框架,为稳定币业务提供了清晰的合规发展路径,吸引众多机构提前布局。
券商、公募抢滩稳定币相关业务
截至2025年5月底,全球稳定币发行规模已超2350亿美元,在跨境支付与结算中展现出的巨大潜力,成为众多机构无法忽视的“蛋糕”。
据了解,华夏基金(香港)已与一家稳定币潜在发行商合作,并共同提交现金管理方案至香港金管局,目前正在持续与监管部门以及合作伙伴们密切沟通,推进至下一合作阶段。博时基金(香港)也于近日发布了产品经理(虚拟资产方向)招聘信息,其职责涵盖搭建虚拟资产和稳定币相关产品架构。
各大券商也纷纷入场,抢滩虚拟资产牌照。例如,近日,国泰君安国际获得香港中资券商首张虚拟资产全牌照。招商证券国际也正在积极推进相关牌照申请工作。据香港证监会披露,目前获批可通过综合账户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的机构共计40家,其中38家为券商。
目前,稳定币市场已发展成为多方协同的复杂生态系统,涵盖发行方、托管机构、技术服务商及分销渠道等多个环节。基金公司正是连接稳定币与实体金融资产的关键枢纽。据华夏基金(香港)介绍,基金公司通过探索打通稳定币与合规基金产品(如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的申赎通道,建立稳定币与基金产品的链接机制,帮助稳定币持有人高效、便捷地参与现实世界资产配置,并保障其资金安全,提供潜在增值机会。
券商也凭借持牌经营资质,成为连接各参与方的核心枢纽。招商证券国际表示,一方面,作为合规经纪商,券商能够通过正规渠道为客户提供稳定币交易服务;另一方面,依托证券交易与投资顾问牌照,券商又可作为专业合规中介,为稳定币相关产品提供分销及投资顾问服务。
随着稳定币市场成为各家的必争之地,一场无声的人才暗战悄然升级。华夏基金(香港)指出,稳定币项目涉及系统架构、链上清算及结算、合规审计、资金投向等多个维度,未来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极高,包括具备链上开发与跨链交互能力的技术人员、懂支付系统与结算流程的资金运营人才、熟悉货币市场工具与流动性管理的资管人员、深谙合规政策的风控与法律顾问,以及具有政策解读、行业协调与跨部门沟通能力的战略型人才。
从政策落地走向场景试点
目前,行业正处于从政策落地走向场景试点的关键阶段。华夏基金(香港)表示,稳定币链上支付量在全球已超越VISA,部分中小经济体将稳定币作为跨境支付、储值工具,机构端也逐步试水,将稳定币作为短期流动性工具。综合来看,稳定币业务正处于“基础规则已定、应用场景待爆发”的临界点,谁能率先打通“合规+落地+连接资产”的闭环,谁就有机会成为市场领导者。
对于券商而言,布局虚拟资产则是突破传统金融中介业务激烈竞争的重要举措。招商证券国际表示,围绕虚拟资产,金融机构能够拓展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多元化服务。例如,券商可通过与持牌虚拟资产交易所合作,或利用自身平台,为投资者搭建加密货币买卖通道及充提服务,实现传统证券账户与虚拟资产交易的互联互通,为风险偏好适配的客户提供现货、衍生品、杠杆等多元化交易投资服务。
“基于虚拟资产与传统资产,金融机构可进一步丰富服务类型,从被动管理的ETF产品逐步向主动管理模式拓展。此外,传统券商在投行业务方面的专业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在虚拟资产产业链中,券商能够为相关企业提供IPO承销服务,助力其登陆主流资本市场;针对行业发展催生的兼并收购需求,券商也积极参与并购交易的顾问工作,为头部虚拟资产经营机构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持。”招商证券国际表示。
合力推动虚拟资产业务大发展
华夏基金(香港)表示,从技术和试点进度来看,稳定币已从概念验证进入实操阶段,香港金管局已启动稳定币沙盒测试,包括华夏基金(香港)在内的多家机构也参与其中,正在探索“支付+申赎+资产管理”的一体化应用。下一阶段,将推动代币化基金在合规交易平台实现流通,探索使用数字货币如稳定币、数码港元进行结算,并结合智能合约提升交易效率。
招商证券国际表示,将结合应用场景,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支付流程,与券商、支付公司合作搭建跨境支付网络,提升跨境交易效率。同时,持续运用代币化技术开发多元化产品,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增值需求。在技术层面,构建完善的代币化技术体系,并集成严格的合规风控系统;在生态协同方面,积极与其他券商、交易所等机构开展合作,拓展分销网络,建立技术联盟,共同推动虚拟资产业务的发展。
据招商证券国际介绍,在产品矩阵构建上,公司致力于探索传统资产与Web3.0世界的融合路径,通过代币化技术,将部分稀缺资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在合规框架下,创新推出“传统资产+虚拟代币”的新型产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