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泉果基金财富号
2023-03-29 09:38 · 北京 阅读量17
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泉心泉意

有胆识之士,

才敢于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

——杨立昆 图灵奖得主

Facebook元宇宙)首席AI科学家

■ 中国可能在未来10年内,就会实现智慧城市无人驾驶;元宇宙全面到来的时间可能会在5到10年之后;而量子计算则是一个会带来巨大的颠覆性的技术。

■ 未来15到20年间,人类的工作会不断地被AI取代,因此,对于“工作”的认知必须改变。在工业时代,为了说服大量工人去做枯燥重复的工作,就会把工作描绘成赚钱买房的愿景,你会认为这是意义所在,这也是目前很多人深信不疑的工作伦理。但当AI时代来临,如果你还抱持这个伦理,很可能会掉入一个虚无的深渊,非常痛苦。

AI目前看来不能取代的,一方面是我们大脑的分析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友情、关怀等等。所以我会建议年轻人要把这两个技能的优先级排到最高,这是最重要的软实力。

跟AI竞争,一定要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喜欢到你吃饭、睡觉、洗澡可能都在思考这个方向,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可能比一些AI走得更前面一点。

我觉得人类最后的结局,无论是让人振奋的美好结局,还是最坏的结局,都是人类自己带给自己的。

上周,李开复就自己与科幻作家陈楸帆合著的新书《AI未来进行式》接受自媒体采访时,发表了上述系列观点。

图1. 李开复和陈楸帆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两年前,李开复邀约自己早年在谷歌中国的前同事,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陈楸帆合作,创作出一部“非典型”的科幻小说。

微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对该书的评价是对“非典型”一词最好的说明——“陈楸帆的创作实力迭加上李开复的科技功底……清晰地说明了前沿科技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完成优化并走向成熟。”,换句话说,与其说这是一部科学幻想,不如说更像一部技术推演,两位作者在深刻理解世界演化的基础上,基于现有技术的发展脉络,结合大量的科学调研,尽量务实地描摹出20年后,AI参与塑造下的真实人类生存图景。李开复自己评论说,“20年后,书里的场景估计有八成,将成为现实”。而《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则评价说,这本小说能让人从理性上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从感性上触摸未来的质感和温度。

两个月前,该书的联合作者陈楸帆应邀作为【泉果无限对话】的演讲嘉宾,面向泉果基金所有成员进行了内部线上分享。

图2. 陈楸帆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陈楸帆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中国科幻领域新浪潮风格的代表人物,茅盾文学奖得主,有 “中国的威廉·吉布森”之称,作品还曾多次获得过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多个国内外奖项。他在谷歌和百度工作过十年,也担任过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管,对还在实验室的前沿概念和技术有着第一手的触感。

陈楸帆提到,他理解AI未来会是一个多线程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单一化的AI场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群中,AI会有不同的实现路径,应用的领域也完全不一样。他还提到了自己的一个观察,就是中国的科幻浪潮往往伴随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产生。比如民国时代,梁启超、鲁迅等人都曾有意识地引进科幻小说,为的是应对某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希望启迪民智。这一点,与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路径非常不同。

以下是【泉果无限对话】整理的

陈楸帆演讲实录摘要:

科幻塑造了公众对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事物的理解,这些东西在未来几十年可能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更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谢谢国斌师兄,谢谢各位泉果的同事,给我这么一个宝贵的机会跟大家交流。

我在北大念的是中文系和艺术系,但其实后来没有做过正经跟中文相关的工作,一直是在科技公司上班。但写科幻小说是我从小就非常着迷的一个事情。我10岁开始就沉浸在《星球大战》、《星际迷航》所创造的神奇宇宙之中,这些经典作品为我打开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后来我就开始自己写作。

大家也都知道,20多年前,中国科幻的这块土壤还不成熟,周围也没有太多可以交流的伙伴,所谓的科幻商业化变现更是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所以我一直把写科幻小说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

后来我先后去了谷歌、百度工作,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第一线的科研和产品开发,让我重新去思考,科幻在当下会以一个怎样的形式,来对接科技圈、创业圈以及大众。

《人类简史三部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说:“现在,科幻小说是最重要的艺术类型。它塑造了公众对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事物的理解,这些东西在未来几十年可能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更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图3. 尤瓦尔·赫拉利对科幻意义的论述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来源:陈楸帆泉果基金内部分享资料

科幻能够帮助我们去预备未来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和颠覆,因为这一系列的挑战和颠覆都是由科技的加速发展所带来的,而这正是科幻本身能够带来的一个思考。

01

科幻提供认知弹性

我理解,科幻提供的是一种认知上的弹性和流动性。人类一直有很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就是,每当我们看到一个与我们族类不一样的东西时,会下意识产生“怕”或者“爱”这样的很二元化的情感反应。科幻能让我们尽力摆脱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

科幻创作和其他类型的创作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超越过去与未来,混淆虚构与现实、联接人性与科技,突破思想的限制,甚至超越国别、民族、文化和人类本身,去做一些思考,这样的思考在当下这个被高度割裂、高度对立的社会里,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本《AI未来进行式》,从创作、到内容、到最后宣传,我们都在把这些思考贯彻进来。所以我也想分享一下整个过程。

图4. 《AI未来进行式》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来源:网络

我跟开复老师在谷歌中国早期有过短暂的共事交集。然后到了2019年,我被邀请参加他的一个AI的DeeCamp夏令营,并做了关于科幻和科技的演讲,当时大家的反应非常激烈,因为年轻人喜欢这种大开脑洞的东西。之后开复的团队就找到我,说想写一本书,去触及更年轻的、更广泛的人群,科幻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问我愿不愿意跟他共同创作全新类型的作品。

其实我一开始有点犹豫,因为自己写小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两个人合作就需要有非常多的讨论,然后达成共识。但是我最后觉得,这个事情还挺重要的。因为在大众眼里,AI经常会被误解,大家也不太了解AI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它在哪些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哪些方面还远远比不上人类,在未来可能一些职业会被替代,但更多的职业可能会被创造……所有这些都非常需要被普及,因为AI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会像水电煤一样,变成一个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是否足够健全,足够强大,决定了非常多领域的研究、服务和产品的水平,所以我觉得这件事应该做。

我们阅读了海量的论文资料,走访了业内非常多的研究AI的教授,实地考察了做AI娱乐、AI教育的公司,力图从源头上把握未来科技发展的脉络,再加上后面的创作部分,一共经历了2年的时间。

AI技术包含了非常多的领域,比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等,我们会探讨哪些技术适合放在同一个场景里实现,将这些场景跟不同的行业相关联,比如医疗、军事、娱乐、教育等等,我去围绕着这样的技术框架,去构思故事的方向,然后我们再进行讨论和调整。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展现一个关于AI的比较光明、积极、正向的未来想象,而不是像以前《终结者》那样的AI怎么统治人类的负面论调。

在创作设定时,我们会先有一个技术的套装。比如在《无接触之恋》这个故事里面,我们设定了AlphaFold预测蛋白质折叠的技术,Digital Human模拟现实世界生活运行轨迹的技术,也包括Biosensor,即生物贴膜或生物传感器技术,等等。

在故事《无接触之恋》里面,我们写了一个位于新加坡的,疫情中的异地爱情故事。其中的想象设定是,20年之后,疫情还在持续,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设定太黑暗,但我们想探讨的是,这群在疫情里、在安全距离中出生成长的年轻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会与我们非常不一样,所以我把他们叫做COVID Generation(新冠一代),可能他们在心理和社会关系层面上,会有很强的疫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我们设想的是,怎样通过技术来营造一个相对方便又安全的环境,让人能够摆脱这种心理上的阴影,实现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连接和交流。

图5. 第四章《无接触之恋》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来源:陈楸帆泉果基金内部分享资料

这就是我们怎么样去构造每一个故事的过程。

针对这个故事,我们会先有一个技术的套装。比如在这里面,AlphaFold预测蛋白质折叠的技术,Digital Human模拟现实世界怎样的生活运行轨迹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避免感染,也包括Biosensor,即生物贴膜或生物传感器技术,在未来怎么能够不用每天去做核酸和抗原,也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抗体水平、疫苗接种情况和有效期,还包括怎样更快速地研制疫苗和新的药物,因为如果病毒不断产生新的变体,这可能是一个必需的技术突破。

AlphaFold是一个人工智能(AI)程序,由谷歌的DeepMind开发,可以对蛋白质结构进行预测,该程序是一个深度学习系统。

Digital Human(数字人类)是一种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类似人类的虚拟生物,它提供了人工智能和人类对话的最佳功能。它可以很容易地连接到任何数字大脑来分享知识(如聊天机器人和NLP),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线索进行互动——语音语调和面部表情。

Biosensor(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生物成分与物理化学探测器结合起来,用于检测化学物质的分析设备。

所以我们会对AI把技术上的、场景上的,文化上的理解,放在10个不同文化与身份的个体上,展现迎接AI浪潮冲击时,作为人类所具有的尊严、价值、情感和所做出的抉择,最后我们会去探讨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些核心的问题都是跟共通的人性相关的,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02

AI在各国有不同实现路径

我理解的AI的未来是复数的,是多元化、多线程发展的,不是单一化的AI场景,而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群中,会有不同的实现路径,应用的领域也完全不一样。这里面涉及到很多重要的问题,包括怎样用AI去对抗气候变化以及物种灭绝,怎么面对自动化武器的实现,包括AI对于职业替代,我们怎么样帮助人们再就业。

在这本书里,我们把故事放在了一个全球的语境里——10个故事发生在1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很多都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在未来,最重要的是怎样让AI变成一个普惠性的技术,而不是只惠及少数的AI超级大国。这样的设定非常有难度,但这是我们想要去传递的一个理念。

尼日利亚

比如《假面神邸》的故事发生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假设未来Deepfake技术已成熟,能用AI去生成假的视频图像,且到达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人眼可能无法分辨哪个是机器生成的,哪个是真实拍摄的。在这样的媒体环境里,我们怎样去分辨谣言跟真相。故事中涉及到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也包含了对尼日利亚当地政治、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一些探讨。

图6. 第二章《假面神邸》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来源:陈楸帆泉果基金内部分享资料

日本

《偶像之死》的故事发生在日本,探讨的是粉丝经济。因为在未来,虚拟偶像很可能会变成主流。在那个时候,所有的虚拟偶像是AI驱动的,用自然语言理解的程序,可以借由AR、VR、XR去完全无缝地融入你生活的各个场景。甚至不只是你去单方向地消费这个偶像,你也能以游戏化的方式跟你的偶像互动,你自己也能成为故事讲述者的一部分,我们想探讨的是虚拟偶像和新型的粉丝关系。

图7. 第五章《偶像之死》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来源:陈楸帆泉果基金内部分享资料

韩国

我们也设置了一个关于未来教育的故事,放置在首尔。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取消了孤儿院制度,但韩国还保留着,这里讲的是AI作为一种技术,如何能够帮助不同阶层的家庭,个性化地设置教育的配套方案,来打破阶层隔阂、缩小贫富差距。

图8.第三章《双雀》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来源:陈楸帆泉果基金内部分享资料

通过这些,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复杂的未来。我理解的AI的未来是复数的,不是单一化的AI场景,而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群中,会有不同的实现路径,应用的领域也完全不一样。

但这里面涉及到很多重要的问题,包括怎样用AI去对抗气候变化以及物种灭绝,怎么面对自动化武器的实现,包括AI对于职业替代,我们怎么样帮助人们再就业,也包括社会的不平等是否会加大、老龄化问题如何解决、原住民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如何传承,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正面临的问题,只不过我们把它们再往前推演一步,我们希望用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同时也会看到更多新的问题。

我们想在这些故事里表达的是,人不能被技术裹挟,丧失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应该主动参与到和技术共同进化的过程中。科幻小说应该扮演的角色是Interface(界面),让更多的人理解技术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够产生巨大的改变世界、改变现实的效果。

03

科幻是影响科技的长期因子

Oculus的创始人帕尔默·拉奇(Palmer Luckey)就从《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里获取了很多灵感。他们公司给每个入职的人都发一本《头号玩家》,还邀请原作者来跟大家分享。

科幻最重要一点是,它能够启发人的想象和探索的热情,尤其是对年轻的一代,这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长期因子。

科幻小说和科技的关系是什么?

很多工程师和科学家都会说,我小时候看了一些科幻小说或电影,从中受到了启发。我这里列了一些,比如现代潜水艇的一个设计者,他说自己就是因为看了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从鹦鹉螺号上得到了启发,设计出一款现代的潜水艇。

*1886年英国建造的第一艘使用蓄电池动力的潜水艇,以及1954年美国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摩托罗拉最早做出了移动通讯工具的原型,设计师叫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他就是看了2009年的电影《星际迷航》受到了启发,因为《星际迷航》里就有一个类似合盖式的手机的装置。

图9. 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的合盖手机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来源:网络

电影《2001太空漫游》1968年就上映了,里面已经有了平板式电脑,你可以在上面聊天、看新闻、看视频。后来大家都知道,三星跟苹果也一直在争论平板式电脑的原型到底是出自哪家公司。

图10. 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的平板电脑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来源:网络

上一波VR热潮应该是从2012年Oculus被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开始的。Oculus的创始人帕尔默·拉奇(Palmer Luckey)就从《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里获取了很多灵感。他们公司里给每个入职的人都发一本《头号玩家》,还会邀请原作者来跟大家分享。因为帕尔默觉得里面很多设想都非常现实,都可以被工程化,变成一个产品。

图11. 科幻电影《头号玩家》中的VR眼罩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来源:网络

我们这么说可能会有所谓的“马后炮”,因为一个产品或科技的发明,肯定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它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比如资本投入、企业能力、市场需求,政府支持等等都非常重要。我相信科幻肯定在里面扮演了特定的角色。科幻最重要一点是,它能够启发人的想象和探索的热情,尤其是对年轻的一代,这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长期因子。

04

中国科幻浪潮

伴随社会结构变化产生

中国科幻跟西方科幻最不一样的地方是,中国科幻的发展不是持续性的,而是经历了三次浪潮,每次都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产生,都是来应对某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有些走在前面的人从西方引进科幻,希望启迪民智,带来科学思想。

中国近现代经历了三次科幻浪潮。最早的一波是在晚清,梁启超翻译了一些科幻小说,当时还叫科学小说,他自己也写了《新中国未来记》等一系列作品,鲁迅最早翻译了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他们都是希望去探讨关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怎样改朝换代?怎样从传统的封建王朝走向立宪制、民主代议制的现代政体?所以当时引进的科幻小说大部分是乌托邦小说,希望能启迪民智。

但是这波浪潮非常短暂,因为战乱等问题大概10年就中断了,但我觉得它为后面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非常好的思想准备。

建国后,俄罗斯的科幻小说被引进到中国,作为科学普及的儿童读物。因此“科普”跟“儿童读物”从一开始就被作为中国科幻的标签,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今。但我们在慢慢摆脱这样的标签,让科幻具有它自己的独立主体性。

改革开放后,1978年,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当时反响非常热烈,可以说不输于现在的《三体》,印到几百万册,有洛阳纸贵的势头。因为这本书展现了21世纪新中国的前景,里面包括无人驾驶的空中飞车、城市里的人造月球、实验室里种出来的西瓜、家里的机器人保姆等等,这样的想象对于刚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巨大的冲击。所以这也引起了1978至1983年的第二波科幻浪潮,但最后因陷入了“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而终结。

图12. 《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著

来源:网络

第三波浪潮是从1999年开始的,那年高考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正好跟《科幻世界》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同题。这引起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看科幻小说也许能让孩子押对题。高考撞题事件让《科幻世界》一跃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最高峰应该达到了每期40万册,但是现在的销量可能连一个零头都没有了。

图13. 《科幻世界》杂志刊登的高考同题文章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来源:网络

1999年《流浪地球》电影的导演郭帆正好参加高考,次年,刘慈欣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了《流浪地球》,20年后两个人开始合作,我们这一代人跟科幻的缘分都是从《科幻世界》开始的。但到了现在,中国还是只有《科幻世界》一本专门刊登科幻作品的杂志,这有些遗憾。

图14. 《科幻世界》刊登《流浪地球》

泉果基金 AI未来推演:现有社会规则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来源:网络

现在阶段,我觉得我们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折射到科幻上,就成为了这样的讨论:中国的科幻跟西方的、美国的、或其他地方的科幻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中国科幻的中国性表现在哪里?中国能否有自己的科幻大片和科幻产业?这是文化自信的确立,这个问题的探讨现在还在进行中。

目前的国际关系导致了其他国家的人可能会先入为主,把中国跟一些刻板印象画上等号,这就让双向交流变得很困难。

但科幻可以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比如刘慈欣老师的《三体》,真的是以一己之力把中国的科幻带向了全世界。包括他拿雨果奖,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但也是必然性。现在这一波中国科幻的热潮还在进行。

以下为Q&A

Q1: 把时间点定在20年后,从某种意义上讲,会不会让这部科幻小说更像一个真实的科学推演?如果是的话,这种推演是怎么实现的?

我们一开始就有这个出发点。因为开复老师和我都觉得,要写一些跟别的科幻不一样的,时间设定不能太远,否则当下的人没有办法代入,大家会说这样的世界跟我有什么关系?

另外,我们确实也非常希望把对AI的理解,用现实世界里的逻辑去展现。因为你要预测未来,首先要理解历史,理解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到达当下的,才能去推演未来。未来不一定按照过去的逻辑去推进,但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推演方式。

推演这块主要是开复老师负责,比如像算力、算法的这种突破,都有一个局限性。包括芯片技术,也有物理极限,要遵循摩尔定律或者一些基础物理的定律,不能天马行空,比如量子计算不能随随便便就实现了。

所以我们能推演出技术发展的速率,其实我们的推演还是相对保守的。有时候我会想写得更远一些,然后开复说,感觉这个20年后实现不了吧,然后我们就再拉回来一点。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的拉扯中成型的。

我也不敢说最后有多少会变成现实,但最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这种可能性,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不那么好的一面。然后我们每个人都会去想,如果这样的世界成真,我应该从现在开始做什么,才能保证在那个时代到来之前,能够准备充分,去迎接这个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个是我想要传递的一种态度。

Q2: 在你心中,未来排名前三的最值得关注的不确定性是什么?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第一是气候变化。它可能就会牵扯出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物种问题、生态问题,也包括现在的病毒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如果气候变化持续下去,升温四度,那么全球大部分沿海的城市都会被淹没,而且在本世纪之内就有可能发生,同时,整个热带变得不宜居住,所有的农作物也必须往北或者往南迁移,很多格局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就牵扯到了第二个问题,能源问题。如果没有办法实现从化石能源向所谓洁净能源的转型,那么我们在碳中和这件事情上能做的就非常少。我最近又出了一本新书叫《零碳中国》,是讲碳中和的,给小朋友看的。是以科幻的方式去讲怎么实现碳中和。我去年一直在研究碳中和,最后觉得太难了,如果技术上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比如像核聚变,那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第三是人类心理问题和精神层面的问题,接下来这会是困扰社会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议题。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技术,帮助人类改善精神文明状况。这个确实挺难的,因为它是不可量化的,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也非常多。

所以归根结底就是环境、能源,精神的三大问题,其他的议题都是由这些问题派生出来的,包括地缘、政治等。

Q3: 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AI,同伴还是对手?

在可预见的未来,AI肯定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无处不在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所有的东西,可能我们用到的所有APP,所有的服务,所有的平台,背后都有AI,只不过它不一定以一个具象化的形象存在,但它无处不在的,就像电一样。

也有可能变成陪伴型AI。比如我们有养老问题、小孩的教育问题、情感问题,包括在日本,有非常多的人选择跟虚拟的人物谈恋爱,因为AI在陪伴方面,界面会更友好,它更了解你,更能去定制它给你带来的感受。

现在我们已经不能摆脱科技,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和接纳,因为你无法去控制和抵抗,能做的就是扮演好你的历史性的角色。我们都是宇宙的造物,可能最后你有一部分也是在AI里面。因为它学习了你,你的所有数据喂养了AI,AI等于也是你的一个孩子。但最后孩子会长大,会有自己的想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那时候你能做的就是祝福。

所以我不太在意AI会不会统治地球,会不会消灭人类,我们要关注的就是怎么样让AI变成一个更好的物种和科技,同时,它也能帮助我们变得更好。因为我们从AI身上能看到非常多人类自身的特点,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如果我们能用它来将自身提升一点点,我觉得就已经足够了。

泉果博物馆

《莫奈猫》

创作者:AI

当你输入“一只猫在湖边露营,莫奈画风”,AI很快完成了上面的画作,而且很难辨别是人画的还是机器所为。

在谈论AI是否会替代人类时,艺术往往被认为是最后的疆域。

但当可执行的创造力被定义为,基于已知想法的再创作,且可以拆分为记忆、类比、学习和在约束下的推论等步骤,它就有可能被AI学习。

罗格斯大学艺术与AI实验室主任Ahmad Elgammal曾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工具拥有了某种创造力,这令人感到惊讶。”

Elgammal的团队创建了AICAN(人工智能创意网络)。该程序已经学会了现有的艺术风格,并可以生成不遵循现有风格的新作品。2017年,AICAN的作品在巴塞尔艺术展上展出,75%的参观者都误认为这就是人类艺术家的作品。

也许,AI既不是艺术的拯救者,也不是艺术的毁灭者。

AI只是作为另一种风格,被技术趋势定格在了历史中的一个时刻。我们只能选择接受、适应和与之共存。

正如李开复所说:“人类最后的结局,无论是一个特别让人振奋的最好的结局,或者是一个最坏的结局,都是人类带给自己的,也是人类应得的。”